古琴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,属于八音中的丝,音色深沉,余音悠远。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,被列为中国传统文化四艺“琴棋书画”之首,也是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。古人有“士无故不撤琴瑟”之说,说明了古人达到修身养性地目的,琴是重要的途径之一。
随着近代历史上的战争和文化演变的影响,古琴自清末以来,进入一个长时间的萧条期。据上世纪五十年代统计,全国能演奏古琴的琴家已不足百人,古琴演奏近乎失传。同时,随演奏技艺和演奏人员的减少,另一项传统技艺也随着消失,这就是斫琴。
斫琴,也就是古琴制作。历代文人不仅把弹琴作为修身的重要途径,同时对古琴的音色、琴形、琴质、漆艺都有非常高的要求。一张上好的古琴,不仅音色要好,还要形制好,漆艺好, 往往可遇不可求。唐代雷威是一位公认的斫琴高手,他写道:“选良材,用意深,五百年,有正音”,是对斫琴技艺一个最好的诠释。也就是说,选择好的制琴材料,用心的制作,越是制作精良流传久远的古琴,声音越是平和中正。
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平和、温柔敦厚、「德音之谓乐」和道家顺应自然、大音希声、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。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,即五正音,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,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。
中国历史上古琴制作比较繁盛的地区有四川、北京、扬州等地。唐代四川最为著名的有“雷氏”家族,世称“蜀中九雷”,为中国斫琴艺术奠定坚实的基础。扬州古称广陵,以此地为中心形成的琴派为广陵派,名手荟萃。另外,山东诸城,江苏常熟,浙江宁波等地,也都有琴派的形成和斫琴高手的诞生。
嘉定特有的历史文化氛围,为古琴艺术提供良好的成长土壤,其中江桥镇是一座江南古镇,历史悠久,交通便利,文化氛围浓厚。有许多著名的文化企业落户于此。比如梧桐汇美术馆,还有以磁器文化为主的申窑,一明窑等。另外还有君陶居紫砂艺术委员会也落户于此。选择在新泽园画家村开办古琴斫制的专门工作室,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相互交流,互相融合,相得益彰。
田雨将静朴坊尽力打造成一家专业、规模的古琴制作工作室,工作室成立之初本着重新发扬和振兴古琴艺术为目标,从选材到制作都严格掌控,精心斫制。不仅传承传统制作技艺,也将致力于古琴新技术的研究和改良,为上海及各地琴友挑选高水准、演奏级,收藏级的古琴提供便利。
古琴是中国特有的民族乐器,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,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,是中国的符号与代表。古琴制作技艺不仅是乐器制作,同时又是一件完美的漆器作品,是艺术品的范畴。古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,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所钟爱的器物,“和雅”、“清淡”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,“味外之旨、韵外之致、弦外之音”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。古琴早在2003年就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可以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,传承传统文化技艺,从古琴的艺术价值、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等多角度展示古琴的艺术魅力,激发公众对传统艺术的热爱,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。
随着大众对古琴重新发现和认识,现在状况已有所改观,但仍处在低谷状态。其制作用工繁,工期长,要求高,回报低,受众小等特点使得很多人不愿从事该行业。至今全国能够集演奏、斫制、修复等技艺于一身的斫琴人不足百人,希望上级主管部门能够给予更大的关注与保护。
田雨也希望通过申请非遗使古琴,特别是斫琴技艺科学、有序、准确、丰富地传承下来,为古琴在当下的发展提供一块良好的文化土壤。